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改教研  >  教改广角

搭建就业准入平台,提高中职学生职业技能

来源:武汉市新洲区二职高   作者: 高志明   时间: 2009-06-11 18:49   点击数:   
责任编辑: 赵梽兵 内容审核: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人才评价制度逐渐与国际接轨,职业准入制度已初步确立,职业资格证书已成为人们择业的“通行证”。
      实施劳动者就业准入制度对就业人员和用人单位提出了更的新要求,作为培养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实用型人才的中职学校来说,就是要为中职学生搭建就业平台,加强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
      关 键 词:就业准入,职业资格证书,中职教育,职业技能,技能鉴定。
      一、就业准入制的相关政策规定
      就业准入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
      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
      职业资格证书是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它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
      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国家考试制度。
      目前,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确定了实行就业准入的95个职业目录。按有关规定,职业介绍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对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应要求求职者出示职业资格证书并进行查验,凭证推荐就业,用人单位要凭证招聘用工。从事就业准入职业的新生劳动力,就业前必须经过一到三年的职业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对招收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人员的用人单位,劳动监察机构应依法查处,并责令其改正;对从事个体工商经营的人员,要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工商部门才办理开
      业手续。
      二、市场对技术人才需求量大,中职教育任重道远。
      目前,一方面我国沿海及内地经济发达省、市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而另一方面高级技术工人需求量大增,高级技工的待遇已超过了硕士生。已经出现
      “有事没人干”的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如数控人才、高级车工、钳工、焊工……,这一现象仍将持续。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技术工人来制造、营销和服务,这必然形成对技术工人数量和质量的更
      高要求。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对技术人才需求量大的今天,中职教育是中坚力量,重任在身,承担着培养第一线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及熟练劳动者的重要任务。从实际情况来看,工厂、企业所需要的生产、服务或管理人才,只需具有中等职业教育学历并取得相应的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就可以基本满足要求。另外中职学校培养的学生还有“下得去、用得上;吃得苦、耐得劳;留得住、干得好”的优势,因此,中职
      学生深受欢迎,许多中职学生已成为工厂、企业生产和技术骨干。
      三、中职教育要转变教育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长足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适用型人才,为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也为就业准入制的推行创造了条件。但是,职业教育的办学摸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有的还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特别是国家推行就业准入制后,中职教育应以此的契机,加大学校的改革力度,加强办学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调整、教学计划的改革与探索,加强技能培训、考核和鉴定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为就业准入制的推行贡献力量,为十六大对新世纪提出的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的要求不懈努力。
      (一)  办学思想的转变
      要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决不能是中职升高职,高
      职升本科,也不能盲目转向普通教育
      (二)  办学模式的转变
      随着就业准入制的推行,中职学校在劳动技能培养方面有很大的活动空间,订单培养的方式将推动职业学校运行机制的改革。首先要求中职学校找准就业需求市场。中职学校要认真进行市场调查,就业行情调查,就业市场需要什么,就办什么,办什么就设置什么课程,确定什么资源配置方向;其次做好学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包含学生就业前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就业后的服务工作,学生就业前学校主要抓好学生如何做人和专业素质的培养,职业资格鉴定等这些关键性工作。学生就业后,学校应针对学生的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实际需要进行帮助和指导。切实帮助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真正做到“下得去、用得上;吃得苦、耐得劳;留得住、干得好”;再次,要按照专业实作需求和就业需求配置教学资源。市场需要什么专业的人才,我们就开办什么样专业,就配置什么样专业设施设备,需要什么样的师资,就配置什么样师资或请什么师资;最后,要打造就业市场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这是办好中职教育的重要途径,学校根据地区建设需要和学校自身优势,形成区域品牌和学校的骨干专业。
      (三)   办学机制的转变
      1、学制的转变
      中等职业教育可以通过“1+2”、“2+1”,“3+2”的上挂下联方式,与工厂、企业、城市、农村等联合办学。还可以通过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进行模块式教学,鼓励校企合办、
      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等办学形式。
      2、教学资源的转变
      中职学校可通过多种办学途径与工厂、企业、高校、平级学校等联合办法,充分利用社会各个方面的软硬件资源为中职教育服务。学校也要将自身资源最大化利用,转化为学校的
      办学资本,扩大优质职教资源,发挥规模优势。
      3、学历教育和中短期培训的转变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推行就业准入制条件下,在重视提高学历教育质量的同时,针对初次就业者、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城市下岗再就业工人开展适应性强的中短期培训,学习期限要灵活,学习形式要多样,学习内容要实用,学习质量要不断提高,技能要达社会要求标准。
      四、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中职教育的发展。
      随着就业准入制的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和劳动预备制度的实施,这给予了中职学校
      极大历史舞台和发展空间,意味着职业教育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一)  以就业准入制为契机,加强职业技能的培养。
      目前,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仅为44%,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例也仅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39%。也就是说,每年还约有700多万初中毕业生没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还有2250万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亟需进行技能培训;高级技工、技师占技术工人总量的比例只有3.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20%~40%。这展示出职业教育极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中职教育学校要抓住就业准入制、职业资格证书制和劳动预备制度的实施契机,加强职业技能培养,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养,切实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
      中职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  以技能鉴定为手段,搭建就业准入平台
      职业技能鉴定是指对从业人员进行技术等级的考核和对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考评。职业技能鉴定是在工人考核的基础上,在“八五”期间发展起来的国家人力资源评价考核制度,它是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是实行国家职业资
      格证书制度的基础。
      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就业竞争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基础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从这一历史任务来看,抓好专业技能培训和技能鉴定工作极其重要。技能鉴定既能促进技能培训工作,提高专业办学质量
      又可以检验专业技能训练的培训效果,搭起中职学校与社会就业之间的桥梁。
      中职学校要抓好技能鉴定工作,要重视技能训练工作,技能训练要从平时抓起,训练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用单项技术培训方式,中、短期培训方式,也可以采取学校规模组织培训方式,师徒式方式,下厂见习或实习方式等等,还可以定期组织各种技能竞赛来促
      进技能工作效率的提高,但最后必须通过技能鉴定方式来确认。
      中职学校要抓好技能培训工作,学校要高度重视,确立“以人为本,以技为魂”的办学理念。对学生要有具体要求和措施,对专业理论不合格,专业技能不过关,未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不予推荐就业,不准予其毕业。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技能的重视,调动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真正搭起就业准入的平台,为就业准入制实施提供保障,
      从而提高社会劳动者的素质。
      
      参考文献:1. 中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网: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相关劳动法规
      4. 周济:《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要实现三大转变》
      5.《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