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职教动态  >  职教要闻

人大代表热议:职业教育,政府企业学校应同发力

来源:   作者:    时间: 2011-03-11 16:12   点击数:   
责任编辑: 赵梽兵 内容审核:

 

  访谈嘉宾李斌: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电气液压气动有限公司总工艺师、上海液压泵厂数控工段工段长;沈志刚: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
 
  春节过后,用工市场出现“两难”:没手艺的农民工找不到称心的岗位;有岗位的企业则找不到有技术的工人……背后凸显的,正是职业教育的缺失。

  此次“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中,突出强调“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如何补齐职业教育的“短板”,两位全国人大代表开出药方。

  记者:近一个时期,“用工荒”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有人说,“用工荒”背后正凸显职业教育之困。怎么看待这一现象?
 
  沈志刚:“用工荒”背后,说明技能型工人供应告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进城务工农民工人数已达两亿人规模,其中绝大部分从事建筑、矿山、制造业、加工业、市政施工等产业一线作业。但这些农民工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教育,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只能从事简单的生产线操作,或者从事没有技术要求的粗活、重活。随着中西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结构转型,对高素质熟练技能型工人的需求量将急剧增加,如不及早制定长远规划,采取有效措施,今后几年技能型产业工人供需矛盾还将更加突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
 
  记者:当前的职业教育中存在哪些问题?
 
  沈志刚:与高等教育的高速度发展相比,职业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特别是在面向产业发展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上相对弱化,职业技术学校在经费投入、政策扶持、社会重视各个方面都严重滞后于社会的实际需求。虽然这两年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这些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主要是针对农村地区发展的需要,对于产业发展特别是高新产业的发展作用很小。
 
  李斌:现在的职业教育,过于强调所学知识的通用性,“轻工艺”的现象很突出,不自觉走上了“高考教育”的模式。在面试一些大中专、职校学生时,我发现,他们的英语、计算机学得不错,但专业课却只混了个及格,更不用说实际操作。回想自己在技校的日子,一个星期读书,一个星期跟着工厂里的师傅,“真刀真枪”在一线练手艺。学生专业课不好,也跟老师有关,现在的一些职校、技校老师,理论知识往往十分丰富,但操作能力不行。我们发现一些招聘来的学生面对机器,没办法上手,他们自己也觉得委屈,“我们老师也不会啊!”
 
  记者: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政府、企业、学校应该如何发力?
 
  李斌:从具体的操作层面看,要在课程设计上下功夫,课程设置上理论与实践要“两手抓”。在教学模式方面可以考虑“双师制”,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拿出一定的时间,到企业一线来,由企业的高技能人才“带教”,让他们尽快熟悉操作流程;与此同时,这批老师也可以为企业的一线工人提供最新的理论知识,通过这样的相互学习,实现共赢。此外,培养一流的产业工人,职业培训也是继续职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以数控车床为例,一般价格在400万左右,好的要800万元左右,如果让学校负担,显然很有难度,而且每个学校都去搞的话,利用率也不会高,反而导致资源浪费。建议通过学校、企业、政府的三方合作,建立起公共的实训平台,使资源得到充分共享。
 
  沈志刚:下一步,还是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现有职业教育学校的资源优势,挖掘现有职业教育学校人才培养潜力,通过扩大规模、联合办学、校企合作、社会办学等方式,形成一批具有产业特征的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技能型工人实训基地,尽快提升职业教育培养规模与培养质量。同时,应制定面向城市农民工二代以及农村地区中学毕业生的职业教育招生计划,鼓励在城市就学的农民工子女以及农村地区中学毕业生选择就读职业教育学校,给他们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成为合格的产业工人的机会,为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技能型劳动力。
 
  另外,应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鼓励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对在职业教育学校就读的学生应实行学费减免政策,并提供一定的生活补贴,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接受职业教育,减轻高等教育的压力,促进就业观念的转变。改革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制度,在职称上、待遇上给与一定的优惠,吸引优秀的教师和有经验的技师、工程师加入到职业教育队伍中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社会力量开办职业教育学校,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扩大职业教育规模,切实提高我国培养技术型劳动力的能力和水平。
 
  记者:有不少职校学生呼吁,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通道需要打通,如何看待?
 
  李斌:你不给职业教育一个美好的未来,无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还只会挤在高考上大学这座独木桥上。所以,我认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通道还是需要保持畅通,以此鼓励高技能人才继续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上海电气,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推出了“3+3+3”的培训工程。培训班学员由有3年实践经验的技术工人组成;用3年左右时间,对其实施高等技术教育和高级技能培训,达到专科学历毕业要求和高级工技能要求的,授予上海电气AT证书;对于特别优秀的技术工人,再用3年左右的时间,帮助其继续实践提高,达到本科学历或研究生学历毕业要求和技师或高级技师技能要求的,授予上海电气BT证书或MT证书。这样,就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较高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