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校内新闻  >  思想教育

广西商贸技师学院:“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不断铸牢各民族师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信息中心   作者: 文:陆菲菲 韦丽 图:徐子寒   时间: 2024-05-20 22:56   点击数:   
责任编辑: 韦丽 内容审核:

广西商贸技师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着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自治区第五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作用,全面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扎实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精心培育“木棉花”,齐心共育“石榴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培养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加强组织领导,把稳教育之“舵”

学院成立了以党委书记、院长为组长,党委成员为副组长,并设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优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机制、出台实施方案、加强人员配备、保障教育经费,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机制。

二、强化理念引领,营造民族之“韵”

(一)深化文化浸润,共筑精神家园。学院现有在校学生8137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60.07%,涵盖广西12个世居民族。学院注重宣传教育,精心打造蕴含丰富教育内涵的校园环境,利用板报、走廊、宣传栏、校园景观等空间场所,制作广西12个世居少数民族教育宣传文化长廊,开设“石榴籽”宣传专栏,通过校园官网、微信、QQ群、网课等新媒体向师生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知识,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二)重视教育内容,铸牢思想基础。通过邀请专家到校开展党的民族政策专题讲座、深入开展基本国情、党史、推广普通话、传统文化和“大国工匠”等教育活动,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开展编写民族文化、体育校本教材、民族文化省级课题、参加民族文化主题技能比赛等特色研究,做好弘扬、传承、推广三篇章。着重开好历史课、思政课,让各族师生认识到我国悠久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灿烂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伟大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三、打造“四融”品牌,丰盈民族之“式” 

(一)将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一是举行特色校园民族文化活动。以民族精品歌舞表演、民族风俗展演、民族特色美食品尝、民族体育项目竞技、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等文体活动,打造“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打卡体验日、“魅力壮乡情”民族传统文化艺术节、壮乡传唱歌咏比赛等民族精品活动,展示民族团结教育成果,增进各民族学生团结。二是创办民族手工社、“那”舞蹈团、“壮妞妞”合唱团、民族文创、恭城油茶制法等传承民族技艺的学生社团,让学生真正从参与一个社团,便获得一种体验,养成一种品质的同时学会一种本领,让民族文化根植学生身心,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强化民族团结教育。

image.png

(二)将民族文化融入特色课程。在实施国家标准课程之外,结合专业特色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将广西民族文化融入“开学第一课”、民族政策理论课、学生业余团课、统编道德思政课、专业技能课等“五课”。创新技工教育与非遗文化传承相融合新模式,依托国家级非遗文化瑶族油茶习俗代表性传承人“周黎维大师工作室”,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油茶习俗”带进烹饪专业课堂;把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麽乜”传统工艺也引进幼儿教育专业手工课程里;将背篓抛绣球、高杆绣球、三人板鞋等民族体育项目纳入常规体育课教学内容。开展“对话非遗传承人”系列活动,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糖画带入校园,加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传播传承,真正实现民俗民风、非遗文化、民族歌舞体育“进课堂”,让学生在充溢着民族特色的课堂中,潜移默化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和浸润。

image.png

(三)将民族文化融入班团建设。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学习园地及主题黑板报评比、专题团课、“悦读党报党刊”等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进班团建设。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及个人的评比活动。在争先进学先进的氛围中,让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合格技工生的同时,认识到维护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image.png

(四)将民族文化融入社会实践。利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师生开展“关爱听障、残障儿童”、“传承雷锋精神 共筑和谐社区”活动,与合作办学幼儿园共育“民族文化进幼儿园”等社会实践活动,恭城油茶制法、“麽乜”传统民族手工艺品项目代表学院参加了广西2023年世界青年技能日、中国—东盟人力资源合作与开发论坛暨中国—东盟人力资源服务博览会成果展,真正实现校园内外实现多维有效互动,让师生在社会实践课堂里亲身感知“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民族文化魅力,切身感悟和体会民族团结的内涵,充分认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现实价值,从而提升学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image.png

四、深化社校携手,共绘民族之“和” 

发挥行业办学优势办好民族教育,实施教育扶贫,保障民族师生权益,为各族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一)“扶资”民族地区学生成才。通过承担“两后生”职业培训任务、为少数民族地区初中辍学学生开办渗透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少数民族学生实行免学费教育等方式,为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广大学子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image.png

(二)“扶业”民族地区振兴乡村。派出骨干教师到百色市右江区开展驻村扶贫、精准脱贫入户调查和振兴乡村工作。先后组织师生志愿者服务队入村13次,为村民维修家电与清洗空调257件、培训电商知识技能4次、搭建“党建+电商”销售平台3次、为村民搭建平台销售特色农产品销售额共计17.12万元,为少数民族地区送去了服务和技术,为村民当地销售特色农产品起到一定作用。

image.png

(三)“扶技”民族地区提升技能。发挥供销行业办学优势办好民族教育,为家庭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办实事,为少数民族地区送服务和技术。近三年以来招收培养各民族学生2万多人,通过开展社会技能培训,为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培养技能人才近3000人。

五、建设平安校园,维护民族之“稳”

学院非常重视校园平安建设,成立了学院安全稳定领导工作组,全面加强对学院安全工作的管理。作为试点单位积极探索建立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办法,有效化解了多起学生极端行为,学院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获自治区李常官副主席批示,充分肯定了工作成效并建议推广。健全处理涉及民族因素问题的预警机制,制定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班级管理制度,定期摸排影响民族团结的不稳定因素,将不稳定因素处置在萌芽之中,全面维护好学院的安全、团结、稳定工作。